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2021年全国地理学野外实践技能——地貌学专题青年教师暑期培训班室内授课环节

作者: 来源: 阅读次数: 日期:2021-07-15

(通讯员江道阳摄影易修平)7月5-7日,全国地理学野外实践技能——地貌学专题青年教师暑期培训班开展了为期3天的室内集中授课环节,十余位地貌学领域专家受邀主讲,全体青年骨干教师全程参与培训。

7月5日上午,中国地理学会地貌与第四纪专业委员会主任、兰州大学副校长潘保田教授作《地貌学发展历史与趋势》专题授课。课程内容主要从地貌学的角色与定位、地貌学研究历史与现状,未来发展趋势三个方面展开。潘保田教授表示,地貌学在全球变化、行星科学、生态学、考古学、环境工程、石油勘查等领域具有重要价值。随后系统地描述了地貌学所研究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未来地貌学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剖析地貌演化机理、深化过程认识并推动模拟技术的发展。同时,也要强化中国地貌研究的区域特色,推动中国地貌学研究的发展。

中科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张信宝研究员作《坡面过程与地貌》专题授课。课程内容含盖斜坡流水地貌过程、斜坡重力地貌过程、坡地地貌的类型识别、滑坡与古滑坡识别、滑坡堰塞湖等多个方向。通过一个个典型的案例的引入,张信宝研究员激情生动、条理清晰地向学员介绍了坡面过程与地貌的相关理论知识。回顾自己一生的地貌学研究,他总结为“回首今生,无怨无悔”八个大字,并强调地貌学的研究要服务于国家建设。

7月5日下午,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董治宝教授作《风沙地貌学野外工作概要》专题授课。课程内容主要围绕风沙地貌过程及学科发展、风沙地貌学野外考察工作展开,主要介绍了风沙地貌相关的形态学、沉积学、动力学原理和形成过程,并结合实例对风沙地貌的识别以及野外风沙观测方法进行了深入讲解。

兰州大学王乃昂教授作《冰川地貌的主要类型及其判别方法——兼论冰川遗迹与泥石流遗迹的差异》专题授课。课程囊括了编制冰川遗迹调查技术规范与鉴别标准、冰蚀地貌的判别方法、冰碛地貌的判别方法以及蒙山砾石堆积堤的地貌成因和发生历史四个方面的内容。王乃昂教授首先强调了科研证据的适当性和充分性,随后介绍了冰蚀地貌、冰碛地貌的形成机制和判别方法,最后针对蒙山是否存在第四纪冰川的争论进行了剖析,并表示室内分析只是辅助性作用,解决沉积物成因问题的关键在于野外观察的第一手资料。

7月5日晚,天津大学刘静教授作《构造地貌学——基本原理和研究进展》专题授课。围绕着构造地貌学的研究意义、发展历程、研究的主题及案例、研究核心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最后与在座师生畅谈构造地貌学的研究前沿。刘静教授强调,科研工作者要有将国家需求和社会问题转化成科学问题的能力。

7月6日上午,鲁东大学校长王庆教授作《海岸地貌野外实习教学述要—以山东半岛为例》专题授课。王庆教授首先详细介绍了“为野外实习而诞生的联盟”——山东省高等学校地理G5联盟的组建情况,他指出,野外实习在新时代地貌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后,结合山东半岛野外实习开展情况,依次分享了十大野外实习目的地,为本次的地理学野外实践技能培训班提供了案例指导。

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南京大学鹿化煜教授作《黄土形成过程与环境演变》专题授课。结合现有的研究及野外实践勘探的经验,鹿化煜教授先后围绕黄土的分布、成因和研究方法,构造、轨道和千年时间尺度的古气候过程,东北地区的黄土古气候记录,沙漠变化与粉尘排放及黄土堆积与古文明演化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系统介绍。

7月6日下午,兰州大学副校长潘保田教授作《黄河中游形成演化研究》专题授课。潘保田教授主要从黄河中游的夷平面与阶地分布、黄河中游主要河段形成年代、黄河中游形成演化过程、黄河形成演化与青藏高原隆升四个切入点展开论述。他指出,黄河河谷中的最高级阶地是指示现代河谷出现的直接标志,在黄河发育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且黄河的形成演化与青藏高原隆升形成的西高东低地势和季风气候紧密关联。

中国地质科学研究院张美良研究员作《岩溶地貌的形成与演化》专题授课。系统全面地围绕岩溶定义、形成条件、发育及形态、岩溶地貌形成及演化、土下岩溶、岩溶石山石漠化治理的框架进行了深入介绍。他表示,地表地下岩溶兼具资源存储及特殊环境地质问题的两面性,环境科学领域专家学者要把岩溶地区视为一种同沙漠边缘一样的脆弱环境进行研究与保护。

7月6日晚,浙江大学杨蓉副教授作《地貌演化模拟》专题授课。课程围绕着地貌演化模拟这一课题,从地貌演化模拟研究历史、地貌过程与模拟以及动态地貌三个方面展开。杨蓉副教授首先分别介绍了地貌演化模拟的概念、准机械模型和物理通用模型各自的特点,并列举了目前常用的地貌模型。随后从河流作用和坡面作用等方面分享了地貌演化模拟的经验,从基岩河道侵蚀模型引出了动态地貌,并着重强调了χ值的用法。

7月7日上午,教育部地理科学类专业教指委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郑祥民教授作《地理学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建设与人才培养》专题授课。郑祥民教授首先指出,高校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目前主要存在实习基地分布局限、学生领悟知识不全面、院校经费局限等问题,为推进全国高校野外联合实习,探索地理学人才培养新模式,需大力推进跨区域野外联合实践教学,并对现有的跨区域野外联合实践教学线路进行了逐一介绍。他强调,野外实践教学需做好顶层设计,组织专家指导,严谨教学方法,融合“野外思政”的育人功能,建设好野外基地、指导教材、虚拟仿真网站等辅助条件,重视青年教师培养,扩大宣传及影响力,建立健全野外培养机制,旨在最终落实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的总体目标上来。

我校李长安教授作《城市地貌环境与人类发展——以武汉市为例》专题授课。课程内容围绕武汉市江、湖的演化,武汉市的城市发展与江湖环境关系,以及江湖保护与城市生态生态文明建设三个方面展开。李长安教授结合武汉市湖泊第四纪岩芯钻孔资料,系统阐述了武汉市湖泊的特征、主要类型、成因及演化,强调了湖泊演化对武汉市城市发展和人居环境的重要意义。最后从沙洲的形成原因引出了长江武汉段上段和下段演化,指出沙洲变迁会直接影响到城市发展。

7月7日下午,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董颖主任作《地质文化村建设的目的和意义》专题分享。围绕着地质文化村建设的意义、现有基础、建设模式、建设流程及选点论证进行了阐述。她提出,针对地质文化村建设,要兼具“慧眼、情怀、创意、执着”四类宝贵品质。随后,郑祥民教授主持野外实践经验与问题交流环节,在座学员就各自关心的理论、实践、教学等问题与各位专家学者进行深入探讨,现场氛围热烈。

各位地貌领域的资深专家基于几十年的科研、教学和野外工作经验,系统全面地进行专题授课讲解,他们完备的知识结构、严谨认真的科研态度、为国为民服务的崇高志向让青年教师学员深感敬意。

Baidu
sogou